非遺讓旅游“有個性”(旅游漫筆) 6月初,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舉行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締約國大會第7屆會議上,中國高票當選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委員國。6月9日,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大會舉辦。由此可見,國際國內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都非常重視。 中國自1985年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以來,迄今,已擁有53項世界遺產,它們共同構成了世界認知美麗中國、文化中國的“鑰匙”。在3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除卻遺產數字的不斷增長,中國民眾對于非遺的認知也在不斷深入,尊重文化遺產的氛圍日益濃厚。在北京一家連鎖餐廳,大堂的醒目位置放置著一口炒茶用的鍋,旁邊立著的牌子上標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炒茶技藝”的字樣,時常有用餐的客人在此拍照,或是家長在查詢資料之后,細心地給孩子講解什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許多學校專門開設有文化遺產類課程,旅游企業不斷推出內容豐富的非遺類旅游產品。非遺漸漸走進人們的生活,日益受到關注。 近年來,隨著文化與旅游的不斷融合,非遺與旅游的牽手水到渠成。吃山東孔府菜、住麗江古城、看福建土樓、聽陜西秦腔、學河北(蔚縣)剪紙……這是一位旅游愛好者總結的“全國旅游地圖”,各地的非遺項目成為宣傳當地旅游業的最佳標簽,“非遺游”逐漸成為一種時尚。 如今,人們的旅游消費觀念已發生巨大轉變,人們更加期待多元化、個性化的旅游產品,更加看重旅游體驗。可以說,“非遺+旅游”恰恰滿足了人們的這一需求。藉由旅游,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喜愛非遺,非遺獲得了傳承創新的新動力;各地旅游則因為各自非遺元素的加入,變得面目清晰可辨,各具特色。據統計,我國非遺資源相當豐富。截至目前,國務院批準公布了4批共1372項國家級代表性項目,各省(區、市)批準公布了15550項省區市級代表性項目。我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的項目數,位居世界第一。它們成為滋養旅游業轉型升級的富饒土壤。 旅游商品也是“非遺+旅游”大放異彩的領域。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重慶市榮昌區委書記曹清堯在西裝上別了一朵紅艷的“海棠花”,成為聚光燈下的焦點。這朵“海棠花”便是由榮昌三大非遺之一、榮昌夏布為原料開發的衍生品。非遺+文創,傳統技藝與現代時尚聯姻,這樣的旅游商品怎能不讓游客喜愛。 中華傳統技藝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孫冬寧表示,能夠“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非遺+旅游”,真正挖掘出傳統文化精髓,才能讓游客有好的體驗感、獲得感,真正講好中國故事。 尹 婕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