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電池已走在商業化前夕。
近日,有消息稱,嵐圖已啟動第三代固態電池的技術迭代,新一代動力電池系統將在保持 300Wh/kg 的能量密度基礎上,充電倍率提升至 3 - 5C,電解液含量 0%,并可實現極寬溫域運行。
另有消息稱,嵐圖還計劃通過AI算力,加速固態電池產業化研發。
中郵證券研究所認為,全球固態電池技術研發主要集中在歐、美、日、韓、中,其中日韓致力于硫化物路線,以傳統車企和電池廠主導;美國技術路線多元,初創企業較多,典型代表為Solid Power;歐洲近幾年轉為投資為主,以傳統車企大眾、寶馬等為代表在全球投資入股技術合作創新企業;國內以氧化物路線居多,主要參與者既包括寧德時代、國軒高科等傳統電池企業,也有以學界領軍者入局產業化為代表的初創企業,如衛藍新能源、江蘇清陶等。
中信證券發布的研報顯示,固態電池憑借其優異性能有望拓寬鋰電池的應用場景,預計2030年全球固態電池出貨量將超600GWh。
車企“血拼”固態電池
事實上,近年來,眾多車企紛紛投身于固態電池的研發,進度不斷刷新。
早在 2021 年,嵐圖的第一代半固態電池就已批量應用于夢想家、追光等車型,電芯能量密度可達 230Wh/kg,處于當時的行業領先水平。
2024 年,嵐圖進行了第二代半固態電池的裝車驗證,搭載該電池的嵐圖追光純電續航可達 1000km,充電10分鐘就能補充續航250km ,安全性上做到電芯擠壓至90%不起火、不爆炸,綜合性能領跑行業。
如今,嵐圖又馬不停蹄地啟動第三代固態電池技術迭代,其在固態電池領域的持續深耕可見一斑。
奇瑞在固態電池研發方面同樣成果顯著。在 2024 年全球創新大會上,奇瑞宣布其鯤鵬固態電池的研發也已經在行動,規劃2026年定向運營、2027年批量上市。
豪華汽車品牌梅賽德斯 - 奔馳也在固態電池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近日,奔馳宣布基于全新固態電池測試項目打造的測試車正式開啟道路測試。奔馳與美國電池初創公司 Factorial 合作開發的固態電池 “Solstice”,使用固體電解質和鋰金屬陽極材料,并配備 “氣動執行器” 以提升電池性能和壽命。
該電池系統能量密度可達 450 瓦時 / 千克,相比之下,特斯拉 4680 電池包能量密度為 217 瓦時 / 千克,寧德時代麒麟電池為 255 瓦時 / 千克,蔚來 150 千瓦時半固態電池為 360 瓦時 / 千克。搭載同等尺寸、重量的固態電池,奔馳 EQS 的 WLTP 工況續航里程可達621英里。
除了上述車企,比亞迪、長安、上汽等眾多車企也紛紛公布了各自的固態電池量產時間表。長安金鐘罩全固態電池計劃 2025 年底實現功能樣車首發,2026 年實現固態電池裝車驗證,2027 年推進全固態電池逐步量產;比亞迪則計劃于 2027 年啟動批量示范裝車,2030 年實現大規模應用。
研發為何提速
車企加速布局固態電池,首先源于其技術優勢顯著,滿足市場需求。
固態電池因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高和循環壽命更長等顯著優勢,被廣泛認為是未來電動汽車動力的關鍵所在。隨著消費者對電動汽車續航里程、充電速度和安全性能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鋰離子電池逐漸難以滿足市場需求。
而固態電池較高的能量密度能夠有效提升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解決消費者的 “里程焦慮”;其安全性高的特點也能降低電池起火、爆炸等風險,提升消費者對電動汽車的信任度。
更重要的是,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車企紛紛加大在固態電池領域的研發投入,試圖通過技術創新搶占市場先機。誰能率先實現固態電池的量產和商業化應用,誰就能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
目前,固態電池的最佳技術路線尚未確定,各大車企都在嘗試不同的技術方案,如嵐圖選擇多技術路線并行的開發策略,綜合考慮各路線優劣勢,以滿足不同產品需求,更好地適應行業發展的不同階段。
此外,政策支持也是車企加速布局固態電池的重要原因。
2017年,《促進汽車動力電池產業發展行動方案》中提出,到2025年,新體系動力電池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單體比能量達500 Wh/kg。
2024年5月,有消息稱,中國或將投入約60億元用于全固態電池研發,包括寧德時代、比亞迪、一汽、上汽、衛藍新能源和吉利共六家企業或獲得政府基礎研發支持。
彼時,有多位知情人士確認,此項行業內史無前例的項目由政府相關部委牽頭實施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對全固態電池相關技術開展研發。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