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塞外,一座座大型風力發電機矗立在山坡上;黃河岸邊,一排排光伏板點綴屋頂荒坡……近年來,山西綠色低碳步伐不斷加快,在實現“雙碳”目標的道路上不斷邁進。
3月20日記者獲悉,為進一步推進山西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山西省環境科學學會碳分會成立大會日前在太原召開,成立后該分會將匯聚碳達峰碳中和的智囊庫、思想庫、人才庫和成果庫,圍繞如何繪就綠色圖景、實現“雙碳”目標,持續開展山西省碳達峰碳中和領域的戰略、政策研究。
打造“山西路徑”
如何實現“雙碳”目標,為山西碳減排貢獻力量?在山西省環境科學學會碳分會成立大會上,不少專家對此建言獻策。
山西省環境科學學會碳分會會長王淼表示,近年來為推動“雙碳”目標實現,山西省先后出臺多條相關政策,不斷完善頂層設計,使踐行“雙碳”變得有據可依。
今年1月,山西省相繼制定印發了《山西省碳達峰實施方案》《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切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政策文件。其中提到,山西計劃到2025年,初步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到2030年,資源型經濟轉型任務基本完成,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8%,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裝機占比達到60%以上,風電、光伏發電總裝機達到1.2億千瓦左右。
山西之重,在乎能源。要想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必須調整產業布局、優化產業結構、激活產業活力。作為傳統能源大省,山西省近年來不斷拓展新能源產業。山西省環境科學學會碳分會專家李麗珍介紹,目前山西省很多能源企業已經開始進行氫能產業的全產業鏈布局。
除此以外,李麗珍還提到山西也在嘗試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
山西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介紹,“三晉綠色生活”碳普惠機制納入了衣、食、住、行、游、用六大板塊,以“綠普惠云—碳減排數字賬本”作為第三方綠色生活減碳計量底層平臺,由多家“碳普惠合作網絡”單位參與建設,提供了多種減排場景和激勵機制。
“這種方式打通了企業之間的合作壁壘,實現了減排數據濾重匯總,是山西省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創新舉措。”山西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說。
激蕩創新動力
盡管目前“雙碳”工作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李麗珍也提到進一步推進“雙碳”目標,山西還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二是要推進傳統行業低碳轉型發展。“對山西而言,‘雙碳’目標的實現絕對不是完全的去煤化,而是尋求傳統行業的降碳轉型。”例如大力開發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燃煤電廠的碳捕集、焦化廠焦爐煤氣制氫等減碳技術,并進行推廣和應用。
科技創新對“雙碳”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作用。李麗珍認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必須加大科技投入。一方面可以在一些傳統行業進行二氧化碳捕集,捕集后進一步提純作為工業原料或者食品級原料。“目前山西省內已經有一些這樣的案例在運行。”李麗珍說,另一方面可以開展數字化管理,進一步降低電力和熱力的消耗。
“科技將助推‘雙碳’目標實現。未來,我們將凝聚各方力量,創新合作模式,為國家和地區‘雙碳’目標的實現獻智獻策。”李麗珍說。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