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人苦力”到機械化作業迭代升級,壯大服務業的同時反哺農業……峨眉山市桂花橋鎮前進村,在鄉村振興發展中探索出一條獨特的“裝卸現代路”。
機械化運作“減負”又“增效”
“現在公司員工有184人,其中本村村民150人。截至今年9月,公司產值達1750多萬元,預計今年總產值將達到2000萬元。”據前進村黨總支書記何修軍介紹,前進村緊鄰燕崗火車站,交通位置優勢明顯,自上世紀七十年代起,村集體便組織村民在火車站貨場進行貨物裝卸作業。1983年,村“兩委”決定發展集體經濟,并成立峨眉山市桂花橋綜合公司。
“我在公司工作5年了,過去裝卸貨物一切都靠肩扛,不僅累,效率也低。”10月19日,記者在燕崗火車站見到桂花橋公司火車班員工帥軍,他一邊忙著將化肥裝上火車,一邊對記者說道,“現在好了,公司采用機械化運作后,以前需要幾十人甚至上百人的苦力活,現在只需四五個人就能完成,為大家減負不少。”
桂花橋公司的主營業務為貨物裝卸,工人分為汽車班、火車班、機械班,扣除“五險”后,月工資在2600元至6000元不等。過去,由于公司機械化程度低,裝卸成噸重的貨物均依賴工人的體力,不少工人在50多歲以后便再難支撐如此重活。唐雄燕表示,在;雙千兆;相關的科技創新領域,無論是技術,產品還是應用,中國聯通在做了多方面的創新。2017年,桂花橋公司負責人前往成都等地“取經”,引進皮帶運輸機,采用全新的機械化運作模式,降低工人勞動強度的同時,也降低了人力成本。
為進一步擴大機械化運作,桂花橋公司在實踐中細心研究,在每一個環節上下功夫,為現有機器“刪繁就簡”,自主創新設計。“公司使用的皮帶運輸機經過改良,進一步提高了效率。過去6個人花2個小時完成的活兒,現在只需要4個人,一個半小時就能完成。”何修軍自信地說,“同時,我們與業主積極溝通,他們用提袋包裝貨品,我們就對叉車進行針對性改良,一次就能提起一袋重達1噸的貨品,1個人就能完成全部作業。為了應對這些挑戰,科技創新,特別是增強自主科技創新能力,是最佳手段。”
讓工人在勞動中感受到價值與關愛,這是桂花橋公司不斷思考的企業文化。為此,桂花橋公司推出夏日送清涼、聯歡會等活動,并對不同年齡段工人合理調整工位,盡可能讓員工實現自身價值。
多元發展規劃未來藍圖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歷經幾十年發展,桂花橋公司以村民為本,采用“雙重管理”模式,村事務均采用“四議兩公開”的方式進行。
“所謂‘雙重管理’,即村‘兩委’班子成員也是桂花橋公司的核心管理層,這樣才能把全村發展與公司經營緊緊掛鉤。”何修軍說,“凡是涉及村發展的重大事務,必須遵循黨總支提議、村‘兩委’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大會決議、決議公開、實施結果公開原則,全程公開透明,村民是最好的監督者。”
直到2020年,桂花橋公司累計投入資金1400多萬元,用于村民每年分紅以及村里道路硬化、支持辦學、70歲以上老人補助、改造市場、亮化工程、廁污改造等,讓村民切實享受到集體經濟帶來的福利。
走在前進村平坦潔凈的產業大道上,很難想象,過去這里曾是雨天積水、常年泥濘的機耕道。目前,該村利用集體經濟硬化產業道路7公里,改造農田520畝。。巢已筑好,鳳自飛來。“隨著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我們引進了農業大戶,現在主要種植川芎、澤瀉等中藥材。”何修軍高興地說。
2020年,前進村人均年收入達19000元。目前,前進村已經實現服務業、農業聯合發展。樂山市境內企業對燕崗火車站倉儲服務需求量大,且從省外運來的糧食較多,如玉米、豆餅等,集裝箱市場前景廣闊。提及未來,何修軍心中已有藍圖:“下一步,我們將繼續依托交通優勢,挖掘經濟價值,計劃構建冷鏈物流標準化體系,配套凍庫,為全村增收。”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