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職業教育東西協作行動計劃》印發,提出加大職教東西協作的工作力度,多家東部地區的職教集團、院校與西部地區簽署幫扶協議。
2021年,浙江省永康市政府提出“東遷西歸”行動,得到5省10地黨委政府及職業院校的響應支持。
10月26日,在永康舉辦的2023職業教育與共同富裕高層對話會上,“東遷西歸”倡議正式發布,號召各級黨委政府、各地教育部門、更多職業院校、企業、專家學者和媒體關注“東遷西歸”。
那么,職業教育的“東遷西歸”究竟是什么?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下,它能成為職業教育適應產業轉型升級和區域協同發展需求的“版本答案”嗎?
“東遷西歸”,緣起永康
高三開始了,已經在老家貴州省納雍縣的中職學校讀了兩年書的杜海峰,卻來到了一座千里之外的東部城市——浙江永康。
永康是中國的“五金之都”,這里有超過16萬家企業生產口杯、門、電動工具等,制造業發達、技術人才需求大,也就催生了一所規模大、師資強、與產業密切接軌的國家中職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性學校——永康市職業技術學校。
杜海峰和同學們,就是來永康市職業技術學校完成最后一年學業的。住宿、往返路費學校都提供,還有飯補,三個班一共有一百多名同學報了名。
“在這邊收獲還蠻大的。”杜海峰說,“老師的授課水平、硬件設備的水平,都跟原來的學校不一樣。”他所在教學樓的一層,就有一條生產線供學生進行實操訓練。
這幾天,杜海峰剛剛結束技能證書考試,準備進入與學校合作的本地企業跟崗學習,如果愿意,明年畢業后他們就可以直接入職。不過,也有一些學生更想回到家鄉,同樣來自貴州的陶廷友說:“我想先進這邊的企業里面長點經驗,然后就回家創業。”
由東部職業院校與中西部職業院校簽訂合作協議,讓中西部職教學生通過“2+1”的學制到東部來學習技能,畢業后與企業雙向選擇,實現高質量就業;若干年以后,這些畢業生積累了一定的技術、管理經驗及資金,回歸家鄉創業,帶動當地富裕,這就是緣起永康的“東遷西歸”行動的基本模式。
杜海峰是首屆貴州納雍班的學生,但“東遷西歸”在永康已經小有規模。2021年提出“東遷西歸”至今,永康已與云、貴、川、贛、皖等五省的十所院校開展合作,每年有2500余名西部學子參與職教東西協作高技能人才培養,已經解決了5000人以上的高質量就業,將近120人畢業后自主創業成功。
兩年間,一套政府、企業、學校共建的系統建立了。通過數字應用平臺,西部院校會針對企業錄入的人才需求進行聯合招生,頭兩年在西部就讀時,學生們可以通過“云上五金”職校接受虛擬仿真教學、提前熟悉第三年的教學內容,對于有意愿回家鄉的西部學生,永康也會提供創業培訓。
永康市職業技術學校黨委書記夏其明說:“我們希望走出一條可借鑒的道路,向更多的地區和學校進行推廣。”
面向就業,培養企業需要的人才
為什么“東遷西歸”模式在永康能夠成長起來?永康市委常委、副市長俞蘭說:“東西部職教協作不僅是教育的問題,更是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的問題。”
作為制造業強縣,永康在產業升級之路上面臨著大量高級技工缺口。據俞蘭介紹,僅“十四五”期間,永康技工的技能人才缺口就達到10萬人以上,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上升。而在六十萬外來人口中,八成以上是初中以下學歷,難以開展系統、專業的技能培訓,也無法達到企業的人才要求。
龐大的技工缺口,靠當地的職教學生很難填滿。“我們并不是招不滿學生,但畢業的學生大部分都跑去當老板,沒有人愿意進企業打工,企業需要的大量產業工人從哪里來?”永康市職業技術學校校長胡贊說,“我估計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區域,或多或少都會存在相似的問題。”
“招工難”已經是國內制造業老生常談的問題,一方面是年復一年的“史上最難畢業季”,一方面卻是“工廠再現招工荒”。在這種情況下,“東遷”就有了真正的市場需求。
而在西部,相對薄弱的產業基礎和教育質量,使得職業院校的畢業生面臨著就業難、就業質量低的問題。貴州省畢節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黃瑛說:“過去,我們的老師更多是進行課程教學,教育和產業脫節比較嚴重,所以也很難培養出為企業所歡迎的人才。”
在中國向著“制造強國”轉型的當下,“東遷西歸”為產業與就業的區域矛盾提供了一種解決方式。胡贊以一位來自四川省平昌縣的學生舉例,“這名學生經過在五金電商直播訓練中心的短期培訓后,很快成長為每日能服務300多名客戶的金牌客服,隨即就有企業愿意給他開出一萬元的月薪。”
順應人才市場的需求和變化,通過高質量的技能教育,“東遷西歸”行動首要的價值就是為西部學生提供了更好的就業出路。
如何回到西部去?
在對話會上關于“東遷西歸”的討論中,職教界人士最常提出的疑慮是:“這些孩子將來會回西部嗎?”
“在合作過程中,我們發現少數西部地區一直有所擔心,認為加入職教聯盟向東部輸送生源是加劇本地生源或者人才的流失。”俞蘭說。
這種擔心不無道理。在一些西部學校的校長和老師們看來,省份內沒有對口產業、沒有高薪崗位,學成歸來的技術人才施展不開手腳,很難留下建設家鄉。
永康的答案之一,是與西部地區的企業建立合作關系。“比如云南省富源縣,那里本身就有幾個大企業是從永康遷移過去的。”夏其明說,“有了比較好的產業基礎,我們跟西部學校共同培養技術人才,一畢業學生就可以直接加入公司。”
企業是另一個重要的職業教育辦學主體,同時也是產業轉移主體。2018年,在飛毛腿集團與寧夏固原市原州區政府的協商下,寧夏飛毛腿技工學校成立,教學、實訓主要依托福建省飛毛腿技工學校。2021年,政府、企業又共同投資建設了原州區公共實訓基地,飛毛腿集團將15條生產線遷移至此,實現了產業對接、解決了學生就業。
在納雍經濟開發區,就有兩棟共三萬多平方米的大樓正在加緊建設中,將來,這里會承接浙江永康五金產業孵化基地。永康五金技師學院常務副院長王鐘寶已經在召集往屆的校友企業家,挑選“創業導師”幫“西歸”學生在納雍落地創業,他說:“從產供銷三個方面搭建平臺,學生來接單,慢慢地就成為老板了。”
以職教助推共同富裕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技能人才正變得越來越重要,職業教育擔負的責任和發展潛力日漸凸顯;與此同時,在雙碳經濟的浪潮下,東部沿海地區的產業鏈向內陸轉移,中西部也迎來了更多發展機會。在這樣的新局面下,職業教育的“東遷西歸”,必然承載著助力中西部經濟崛起、推動共同富裕的遠大理想。
職業教育是與經濟社會發展關系最為緊密的教育類型,以高質量的職業教育助推共同富裕,既是很多職教人的理想,也是當下時代提供的機遇。而把握這份機遇,需要的不只是一所職校、一家企業和一座城市。
“政府的參與是關鍵,”俞蘭說,“可以說‘東遷西歸’職教項目的實施,面向的是職技校之間的合作,實際上是政府之間的深度合作。因此面向未來,我們更加希望各地政府從共同富裕大戰略考慮,有效統籌各方力量,齊心協力打造‘東遷西歸’職校協作的共同體。”
當點對點的校企合作成為面對面的省市合作,“東遷西歸”倡議書結尾的這句話——“‘東遷西歸’項目必將成為深化東西部協作,積極探索共同富裕實現路徑的重要力量,必將為推動鄉村振興、邁向共同富裕、最終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做出積極貢獻”——也就越來越成為觸手可及的現實。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