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是暢通中國國內流通的關鍵環節和重要引擎,對經濟具有持續的推動力目前受疫情等因素影響,消費恢復緩慢,如何進一步挖掘消費潛力成為政府關注的焦點最近幾天,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可持續回升的意見》,其中提出要保障基本消費品供給和價格穩定中國的消費還有哪些潛力可以挖掘國外有什么好的促進消費的政策可供參考
圍繞這些問題,中新經緯研究院采訪了北京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蘇劍。
中新經緯研究院:疫情爆發以來,為了促進消費,國內外出臺了很多刺激政策如何看待國外出臺的政策你認為中國可以借鑒哪些政策和措施
蘇劍:疫情爆發后,很多國家都進行了惠民生,支持消費的政策,包括減免稅收,發放救災款,消費券等因為在疫情下,保消費,穩消費,首先要保持人們的收入水平,讓他們有錢花
減免稅收等促進消費的相關政策對高收入群體作用很大,而減免稅收等措施對低收入群體幾乎不能促進消費因為不知道疫情持續時間,高收入群體面臨的不確定性增加,可能不敢消費因此,對高收入群體減稅和發放消費券可以提高他們的消費可能性和傾向對于低收入群體來說,消費券的措施既能促進消費,又能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我認為這些措施可以為中國所借鑒其實我們也看到,疫情以來,我國已經進行了幾輪促進消費的救濟措施,包括減免稅收,發放消費券等
中新經緯研究院:在應對疫情的過程中,美國選擇了貨幣直接支付的方式,包括支付生活,房租,失業等救濟資金美國為什么選擇直接匯款這個措施適合中國嗎
蘇劍:美國選擇直接匯款,是因為他們的家庭儲蓄率比較低一旦經濟形勢惡化,人們可能很難維持自己的生活直接送錢是無奈的選擇而中國居民普遍儲蓄率較高,對經濟形勢走弱的抵抗力也比較強,所以中國選擇通過發放消費券來促進消費
中新經緯研究院:如何看待即將發放的消費券的作用能不能用刺激經濟來代替刺激消費
蘇劍:消費券可以更直接,更迅速地作用于需求,但發放消費券是否真的能代替刺激經濟來促進消費,還不確定首先,可能要看發行規模,發行給誰其次,代金券的使用可能會產生替代效應如果代金券規定了商品的用途,消費者使用代金券后省下來的錢可以用于其他消費或者省下來如果保存下來,就相當于降低了優惠券的作用所以要看消費者的消費欲望如果消費欲望低,那么無論是減稅免稅還是發放消費券,政策效果可能都不大
中新經緯研究院:從2021年5月開始,歐美等國家逐步放開社交活動這期間疫情雖屢受干擾,但逐漸放開還是大勢所趨那么,各國自由化后服務業的修復路徑是怎樣的你認為要不要放開應該考慮哪些因素
蘇劍:疫情期間,歐美的餐飲,旅游,酒店,航空運輸等行業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開放后,這些行業陸續恢復,供需兩端影響良好比如餐飲,電影等恢復生產,供需兩旺
對于未來可能逐步開放的國家和地區在市場經濟中,不應該規定誰先收回,誰后收回應該是自然復蘇,是消費者和生產者自己選擇的結果,也可能表現為各行業的相繼復蘇
所以我覺得各國應該先制定一個科學的防疫政策,該發布的時候就發布至于放開后經濟如何復蘇,應該是市場自己決定的過程
中新經緯研究院:最近幾年來,伴隨著全球經濟因素的沖突和波動,經濟出現大起大落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更好地振興經濟,刺激消費,成為每個國家的政策重點中外在政策執行過程中有哪些政策偏好和差異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你對刺激中國消費有什么政策建議
蘇劍:每個國家都有過自己的經濟繁榮巔峰,也有過自己的低谷它如何從低谷走向高峰我們通常認為在低迷時期應該采取擴張性政策,但實際上不同的國家會根據不同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措施美國偏好貨幣政策,中國偏好財政政策這是因為美國財政政策的鏈條很長,實施起來困難而緩慢而美國的中央銀行相對獨立,可以迅速采取政策措施,相對靈活即便如此,它也需要與其他政策配合在從低谷走向高峰的過程中,一般需要配合經濟本身的內生動力,否則政府的財力即使再大,也是有限的2008年金融危機后,量化寬松等政策激發了美國經濟的內生動力經濟的內生動力主要表現為商業沖動,所以美國經濟復蘇快,然后美國的政策可以慢慢退出
目前,我國已陸續出臺減輕企業負擔,保障物流暢通和供應鏈穩定,保障能源資源供應和價格穩定等相關政策現在刺激消費的政策已經比較全面了我認為促進消費是穩增長的重要著力點之一今后要在原有的基礎上做更多的努力,使之更加細化,更具可執行性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